2020年7月27日 星期一

[客庄券登記] 關於 客庄券登記 @ 20200725

客庄券登記

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日本(大日本帝國)統治的時期,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、日治時代、日據時代、日本統治時期,或日本殖民统治时期。
日本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國家,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,與西方國家由資本主義引導海外殖民政策不同,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,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,因此統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臺灣的拓殖規劃。原則上,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,强迫臺灣提供資源、物產及勞力,為其服務。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,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,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。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,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,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,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,日後逐年普及,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。自大正時期後,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風潮的政治風氣改變,日本統治當局於日治中後期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、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,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,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前往日本本土或滿州國留學,如鍾理和等,亦有赴中国大陆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。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,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,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,不過儘管有高砂族加入日军,仍有漢人前赴中国大陆參戰抗日,日本統治當局在民族認同問題下,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。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,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、教育設施、公共衛生、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現代化,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。
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,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之大成,並視當時臺灣人為「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」,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。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。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,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,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、臺灣主體性、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。儘管戰後中国國民黨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,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,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,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,。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、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代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,此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,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[張政禹] 關於 張政禹 @ 20241125

張政禹 張政禹(2000年6月8日—)是台灣棒球運動員,目前效力於中華職棒味全龍隊,守備位置為游擊手。 - 棒球12強/中華隊上壘時「三角形」手勢 背後原因曝光 竟與張政禹有關 - Yahoo奇摩運動 241123 1544 - 12強/張政禹、陳晨威適時安打助領先 網刷...